会议专题

基于前体与氮调控策略的雷帕霉素发酵过程优化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吸水链霉菌(S.hygroscopicus FMT11)为出发菌株,结合雷帕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以提高雷帕霉素发酵强度为目的,摇瓶条件下,在发酵初始期,对影响雷帕霉素合成前体氨基酸进行筛选,发现赖氨酸盐酸盐、酪氨酸及谷氨酰胺能提高雷帕霉素发酵产量,并结合响应面优化方法,获得最佳的浓度氨基酸混合物(L-赖氨酸盐酸盐2%、L-酪氨酸0.4%、L-谷氨酰胺0.3%);同时在产物合成期,72小时补加速效氮源玉米浆和硫酸铵能有效提高产量,分别添加玉米浆0.6%和硫酸铵浓度0.2%,雷帕霉素产量分别提高了6.88%和9.47%.基于摇瓶研究,在7L发酵罐尝试建立雷帕霉素发酵过程多阶段强化工艺,即在发酵初始添加L-赖氨酸盐酸盐2%,L-酪氨酸0.4%,L-谷氨酰胺0.3%,提高前体供应流;同时在产物合成期补加硫酸按0.2%,提高产物合成代谢流,实现了雷帕霉素高效生产。发酵结果表明,204h雷帕霉素发酵产量达到860.6m叭,产率达到4.21mg/l·h),分别比原始工艺提高了181.7%和131.32%,发酵水平尚未见文献报道。同时在提取工艺上,以高速逆流色谱核心,尝试建立了雷帕霉素快速分离纯化工艺方法,发酵菌丝体经丙酮、乙酸乙酯粗提后,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分离纯化。流动相筛选表明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7:5:5:5,v/v)为两相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能实现较好的分离。在优化条件下,从菌丝体粗提物中一步纯化得到雷帕霉素,纯度为89.97%,纯化回收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ESI-MS初步分析该杂质主要为其同分异构体,含量为8.79%。

制药工业 雷帕霉素 发酵过程 工艺优化 调控策略

李进 邹祥

西南大学药学院发酵工程研究室,重庆400715

国内会议

2012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

上海

中文

46-46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