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肠球菌属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球菌的耐药形势,探讨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细菌的耐药形成机制,使临床更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和E试验纸片法对222株肠球菌属细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药敏试验检测,采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及煮沸法分别提取细菌DNA,对3株耐利奈唑胺的肠球菌提纯的DNA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基因测序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结果:近3年来从临床分离的标本中共得到菌株222株,粪肠球菌113株;屎肠球菌103株.肠球菌对头孢克洛的耐药率最高(70.7%),其次为高浓度庆大霉素(65.8%)、左氧氟沙星(39.6%)和氨苄西林(20.3%),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两者的耐药率为最低(均为1.8%).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对利奈唑胺出现耐药的肠球菌属细菌为3株,且均为粪肠球菌.将3株菌株的PCR扩增产物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23s rRNA-V区域2576位未发现点突变.结论:该院分离的肠球菌属细菌对头孢克洛、高浓度庆大霉素呈现出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有较好的敏感性.该院临床分离的3株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未出现23SrRNA-V区域G2576U、G2576T突变,是否存在其他耐药机制,需进一步检测.

肠球菌属细菌 利奈唑胺 耐药机制 临床用药

辛小娟 黄文祥 李佳俊 孙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

国内会议

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

贵阳

中文

210-216

2012-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