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油气运移和成藏机理探讨--以松辽盆地为例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是在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型砂岩储层,以岩性油藏和致密型油藏为主,青山口组一段深湖相泥岩既是其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为典型的大面积分布的“上生下储”型油藏。基于大量探井和已开发油田资料研究,发现,青一段烃源岩下伏的扶杨油层存在一个宏观包络面,包络面内有效储层普遍含油,包络面以下主要为水层。包络面到烃源岩底部的距离一般在100~350m,最大达到550m.通过研究烃源岩层上下地层中砂体的空间展布关系和储层物性等因素,揭示出:①包络面为油气超压运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②泄压层的空间分布控制了油气超压运移的方向及距离。③在包络面内,以形成致密型和透镜体油气藏为主,在包络面外的泄压层中,油气经浮力运移形成常规油气藏。“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的发现以及“油气超压运移”和“浮力运移”概念的提出,不仅解释了原油长距离(数百米)向下运移的现象,拓展了扶杨油层的勘探空间,为负向构造带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能将致密油气藏和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运移成藏机理、油气藏特征以及油气藏空间展布等方面更好地统一起来。

油气运移 成藏机理 空间展布 松辽盆地

冯志强 张顺 冯子辉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国内会议

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北京

中文

107-119

2011-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