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肌低频电诊断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康复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初产妇顺产后盆底肌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2007年1~4月收治的健康初产顺产妇女75例,年龄24~28岁.均为产后42d恶露干净者,盆底肌力Ⅲ级或Ⅲ级以下.知情同意接受产后盆底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治疗的45例为实验组,另30例为对照组.产后实验组产妇给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疗程,对照组产妇在家自行收肛锻炼治疗.实验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26例同意抽血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Na+-K+-ATP酶、Ca2+-ATP酶的变化,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经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后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正常(Ⅴ)Ⅰ类纤维39例,ⅡA类纤维36例,ⅡB类纤维37例,对照组0例(P<0.01);实验组产妇IGF-Ⅰ治疗前后分别是(16.2±5.6)μmol/L和(37.5±7.8)μmol/L,两者比较P<0.01; Na+-K+-ATP酶和Ca2+-ATP酶治疗前分别为(0.134±0.03)μmol Pi(·)mg prot-1·h-1和(0.5±0.12)μmol Pi(·)mg prot-1·h-1,治疗后分别为(0.24±0.09)μmol Pi(·)mg prot-1(·)h-1和(0.71±0.19) μmol Pi(·)mg prot-1·h-1,两者比较P<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改善提高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其作用可能与IGF-Ⅰ、Na+-K+-ATP酶及Ca2+-ATP酶的明显增加有关.
生物反馈 电刺激 盆底肌力
率瑞满 罗新 蒋学风 裴兆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81-181
2012-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