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文坛对欧阳修的接受
清代文坛对欧阳修的接受,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众多学者文士,对欧阳修的人格、学术,特别是文的成就,多所称扬。个别的如冯班,在文学、史学、经学方面对欧批评甚多,有合理的部分,但不少失之偏激。中期,桐城派对唐宋文十分重视,欧阳修自然深受尊崇。桐城派或非桐城派的学者,都对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姚范论文,强调唐与宋、韩与欧的差异。方苞、刘大櫆、姚鼐通过古文选本的编纂,扩大唐宋文的影响。他们欣赏欧文的情韵深美,遴选欧文以富于情韵的序、记、志铭为主。后期,欧阳修研究呈现沿袭与变化并存的局面。刘开以为不仅要学韩、欧,更要学《史》、《汉》,并进而学六经及诸子百家。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强调宗经。他继承姚鼐的阳刚阴柔说,指出应以阳刚补阴柔所固有之不足,亦视欧为阴柔的代表人物。理学家方宗诚则谓欧为“道之浅焉末焉者”。吴汝纶既热衷于古文的传播,点评欧文;又称赞严复以古文翻译《天演论》,谓“新旧二学当并存具列”。
文学创作 欧阳修 人物评价 价值分析
洪本健
华东师大中文系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662-674
2012-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