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葸醌类泻药致结肠黑变病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蒽醌类泻药大黄致豚鼠结肠黑变病的实验研究,探讨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在豚鼠结肠黑变病中的地位以及大黄致豚鼠结肠黑变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豚鼠144只,按体重完全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16只,低剂量组32只,中剂量组32只,高剂量组32只,超高剂量组3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予大黄提取液以0.775 g/kg·d、1.55g/kg·d、3.10g/kg·d、6.20 g/kg.d灌胃,60d后处死所有豚鼠.分别应用HE染色、黑色素染色、褪黑色素染色检测豚鼠结肠黑变病病理改变以及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TUNEL染色、透射电镜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应用RT-PCR法以及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结果:肉眼可见各剂量组豚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肠黑变出现,以盲肠及近端结肠为著,胆囊、空肠、回肠组织无黑变,正常对照组豚鼠结肠肉眼观察呈浅红色,无明显的色素沉着.大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超高剂量组结肠较低剂量组颜色深.超高剂量组与低、中、高剂量组比较,结肠黏膜黑变病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TNF-α水平变化提示,各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指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各不同剂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TNF-α水平变化与大黄致豚鼠结肠黑变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葸醌类泻药具有明确致结肠黑变病的效应,结肠黑变病程度与蒽醌类药物剂量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可能为蒽醌类泻药破坏结肠黏膜屏障,促炎因子TNF-α大量释放,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凋亡小体为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褐色素沉着于结肠而致MC改变.

结肠黑变病 细胞凋亡 分子机制 动物实验

Zhang Tao 张涛 Chen jian yong 陈建永 Pan Feng 潘锋

The integrated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of Zhe jiang province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Guang 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国内会议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广州

中文

7-18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