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医学体系研究--关于脾虚证“病证结合”内涵及外延的探讨
目的:探索中西医“病证结合”方法学的科学性和建立“病证结合”医学体系。方法:采用现代科学先进设备和技术方法,在整体-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水平,从机体结构态-代谢态-功能态的层次,系统研究了“病证结合”方法学的科学性。结果:通过20年对分子生物学和原子生物学指标(血cAMP、SOD、LPO、3H-TdR LCT与胃黏膜cAMP和Zn、Cu、ZnO、CuO,以及细胞核与线粒体内Zn、Cu)量变和机制以及胃黏膜组织细胞病理学(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肠化生分型和不典型增生分度)和亚细胞病理学(细胞核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病证结合”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明确“病证结合”方法学是科学的;创立“病证结合”医学体系框架结构(“病证结合”病理生理学、“病证结合”病理学、“病证结合”临床分型和“病证结合”治疗学)并奠定了理论基础。结论:自从1999年提出“病证结合医学体系”以来,经历13年学术界实验和临床研究考验,证明这是创新而实用的医学体系。
脾虚证 病理学 病证结合 临床分型
尹光耀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83-89
2012-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