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椎疾患的临床比较
上胸椎包括胸1~4节段,是由颈椎前凸逐渐转为胸后凸的交界部位,其生物力学特点导致发生于该部位疾病并不少见。由于上胸椎解剖结构较复杂,前方有胸骨及纵膈、大血管阻挡,后方有肩胛骨,造成其病灶显露操作困难。2003年6月至2010年10月笔者医院对28例上胸椎病变的患者分别采用腋下切口经胸入路、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及胸骨柄入路治疗上胸椎疾患(结核、骨折、肿瘤)手术28倒,观察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2周疼痛指数及患者的恢复情况。提出腋下切口经胸入路治疗上胸椎胸2~4椎体病变,该入路体位及手术操作层次与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相似,学习曲线短,无需特殊器械,手术者能很快熟悉,该入路避开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对神经、血管的牵拉,有效预防副损伤,同时提供良好的术野和手术操作空间,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好、切口美观、临床疗效相同等优点,尤其适于行侧前路内固定,可作为上胸推结核、肿瘤、骨折等疾患的常规手术入路。
上胸椎疾患 手术入路治疗 疗效评价 比较分析
杨渊 田纲
广西骨伤医院,530012
国内会议
洛阳
中文
63-66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