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颈性眩晕治疗前后寰枢关节位置关系分析

  颈性眩晕临床上较为常见,逐渐被人们重视;过去多认为颈性眩晕的诊断是一种排除性的诊断,通常是建立在排除其它相关疾病的基础上。最近研究表明,由于颈部肌肉、骨关节的病变导致眩晕的病例逐渐升高。作者自2006年8月综合治疗105例颈性眩晕病例,观察分析了该类型病例治疗前后寰枢关节部分指标的相关性。在治疗颈性眩晕过程中,不断观侧寰枢关节位置的变化,发现绝大多数经过治疗环枢关节位置发生改变后,患者头晕症状均能达到良好的改善,头晕改善率可以达到92.4%。也发现特别是对于寰椎侧块宽度与寰枢下间隙的改善更为明显,几乎所有的寰枢关节下间隙明显异常的患者,头晕症状均较为严重,经过手法、牵引等治疗后,寰枢关节下间隙恢复正常的患者,头晕症状基本消失。对于寰椎侧块的宽度差异,也是寰枢关节错位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对于环齿侧间距的差异,作者经过观察发现,经过治疗后,仍有较多的人环齿间距双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差异平均2.64mm。因此作者认为环齿间距并不是认定寰枢关节错位引起眩晕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寰椎侧块宽度与寰枢下间隙的差异才是较为重要的指标。

颈性眩晕 整脊手法 寰枢关节 位置关系

鲍铁周 李志强 李新生 赵村辉 郭云鹏 廖继东 刘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洛阳,471002

国内会议

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

洛阳

中文

166-167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