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分析
血瘀理论是中医学论述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的重要学说。由血瘀而导致的病理状态为血瘀证。冠心病(CHD),古称之“胸痹心痛”,是与血瘀证具有直接密切联系的常见急重症疾病。尽管其病因存在有寒、痰、瘀、虚的不同,但是其病机变化最终归结为气病致瘀,即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目前许多研究认为血瘀证在客观征象主要表现在与血管壁、血细胞功能相关的微循环障碍方面,如血管舒张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血液的黏滞性、血细胞黏附性升高等。但是就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证候在表现出相同血瘀证客观征象同时是否还具有各自独特病理变化特点还不明了,本研究通过分析临床冠心病气病致瘀的不同病机变化的客观异同并探讨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冠心病血瘀证分型客观化以及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动物模型建立奠定基础。<br> 研究表明,从冠心病气滞与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发病年龄、血糖代谢、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方面的变化不同可以看出气滞血瘀证相比较气虚血瘀证而言病理过程多由于应激性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能量代谢与血管功能失调、凝血机制异常。而结合中医理论气虚血瘀证往往体现在机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所导致的微循环障碍。尽管二者最终发展都可导致微循环功能失调,但是与血脂代谢异常,即中医所述之“痰浊”关系不密切。冠心病气病致瘀的病理过程中尽管不同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所差异,但是炎症反应可能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能否筛选出适当炎症因子作为血瘀证诊断的特异性临床生物标志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医理论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气滞血瘀 生物学基础
任建勋 刘建勋 林成仁 苗阳 陈可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2-47
2012-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