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痉挛型脑瘫儿童异常运动模式和异常步态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异常运动模式(协同运动)情况以及异常步态的机制。<br>  方法:采用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技术结合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SNEO)算法,对脑瘫儿童的异常运动模式和异常步态(结合GMFMCS分级)的信号数据模型与正常儿童运动信号数据模型进行比较,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表面肌电信号中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数目,MUAP的平均发放间隔(IPI)、分析运动加速度,共驱动效应等与异常运动模式和异常步态的机制。<br>  结果:与正常儿童比较,14名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电信号MUAP的IPI明显增高,运动加速度显著降低,且与他们异常运动模式和异常步态的程度呈正相关。<br>  结论: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异常运动模式和异常步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 )数目降低,MUAP的平均发放间隔(IPI)增高、运动加速度降低和共驱动效应等而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和整体模式有关。其中IPI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痉挛型脑瘫 儿童患者 异常运动模式 异常步态

吴德 陈香 钱玲玲 路之远 唐久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神经肌肉控制实验室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重庆

中文

110-110

2012-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