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Homer1a RNAi后的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Homer1a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后的SD大鼠脑组织突触数目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脑组织突触数目及突触超微结构变化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br>  方法:将24只Sprague 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Homer 1a RNAi组(RNAi组,n=12)和对照组(Nc组,n=12),运用侧脑室注射技术,分别向两组大鼠的侧脑室注射针对Homer 1a 的RNA干扰病毒和无义病毒,等待病毒起效时间7天,从每组大鼠中随机抽取3只,用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脑组织,利用电镜技术观察大鼠纹状体及前额叶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br>  结果:电镜结果显示,纹状体侧脑室注射针对Homer la的RNA干扰病毒RNAi组与侧脑室注射无义病毒的对照Nc组相比,突触间隙显著减小(t=2.85,P=0.O1),突触活性区长度有增大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8),突触数目(t=0.59,P>0.05)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t=0.30,P>0.05)无明显差异;前额叶皮层RNAi组较Nc组突触活性区长度有显著增大(t=2.40,P=0.02),突触后致密物厚度(t=1.72,P=0.09)有增大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突触数目(t=0.13,P>0.05)及突触间隙(t=0.25,P>0.05)无明显差异。<br>  结论:Homer 1a RNAi后大鼠在表现类似ADHD行为的同时,脑组织突触超微结构发生改变,提示Homer 1a参与的突触超微结构改变可能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患者 发病机制 动物实验

杨蕾 洪琴 池霞

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省南京市 210004 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省南京市 210004;儿科医学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 210029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重庆

中文

442-443

2012-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