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
目的:了解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常速行走的步态特征,为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提供评估参数.<br> 方法:利用VICON红外光点捕获系统(8摄像头,250Hz),采集10名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年龄:7.3+2.0 yr.,身高:1.2±0.1 m,体重:20.3±2.6 kg,DMD组)及10名正常儿童(年龄:11.2±2.0 yr.,身高:1.3±0.4 m,体重:26.0±2.8 kg,对照组)裸足常速行走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并利用Medilogic足底压力测试系统(50cm×50cm,20Hz)记录行进过程中支撑期的足底(七个分区)压力分布数据,最终的步态运动学指标结果通过Visual 3D软件分析得到,足底压力结果通过自编软件分析原始压力数据产生.数据统计采用SPSS16.0进行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设为0.05.<br> 结果:1.DMD组行走时的步长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步宽和重心摇晃幅度则大于对照组;2.DMD组一个步态周期所需时间以及支撑相与摆动相所占的总体比例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但DMD组步态的双支撑期所占的周期比例大于对照组,摆动末期所占的周期比例则小于对照组;3.DMD组髋关节最大伸角小于对照组,髋关节最大屈角大于对照组,摆动相最大膝屈角小于对照组,着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大于对照组;4.DMD组在行走过程中最大足底压力小于对照组,最大压力的分布向足前区外侧偏移。<br> 结论:步态周期时间百分比可作为DMD患儿行走能力的评价指标,DMD患儿在常速行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非正常的步态特征可能归因于下肢各关节伸肌群力量不足,部分患儿踝关节呈明显的马蹄足内翻也是造成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儿童患者 病理诊断 常速行走 步态分析
陈楠 杜青 周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200092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重庆
中文
447-448
2012-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