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能力方面的影响.<br> 方法:将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合埋线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5天的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予1次穴位埋线.于治疗的初中末期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进行比较.同时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肌力的测定及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量比较.<br> 结果:初评时两组患儿C、D、E区总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评时埋线康复组得分高于针刺康复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评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0.05)而埋线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肌力比较针刺康复组治疗前后肌力显著提高为10例,有效7例,无效13例.埋线康复组康复后肌力显著提高20例,有效5例,无效5例.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br> 结论:穴位埋线技术提高了患儿的肌力及肌肉控制能力,对步行能力有显著地提高。
小儿脑瘫 步行能力 穴位埋线技术 疗效评价
王春南 兰颖 魏晓红 林年年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重庆
中文
471-472
2012-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