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优选论与山东三调方言连读变调模式

  优选论是目前音系学研究中最具解释力的理论之一.它是由音系学家Alan 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提出后即被介绍到我国并应用于研究汉语的一些现象,如连读变调现象.其中尤以王嘉龄(2002a,2002b),马秋武(2005a,2005b,2009)对北京方言,天津方言以及南京方言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山东方言属官话方言区,其声调的研究以及连读变调的描写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具权威性(钱增怡,1982,1993,2001;罗福腾,1998;吴永焕,2000).而以往对于山东方言中的三调方言如烟台方言,博山方言的连读变调研究侧重点不同,基本上是从线性音系学角度进行的解释,如包智明(1990),Chen(2000).虽然Lin(2004)对博山方言的研究是以优选论为理论背景,但她更多的是探讨博山方言的三字组连读变调现象.学界对于这两种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模式的研究还不多见.从以往的资料来看,三调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模式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三调方言有着与普通话“上上变调”相同的现象,其两个上声相连也发生变调,所不同的是调值不同.此外,三调方言两字组变调与其调型和调域关系密切.为此本文尝试运用优选论来对这些现象加以解释,提出了MR,Mc>>FR,Fc制约条件排列方式(MR表示调域标记性制约条件,Mc表示调型标记性制约条件,FR表示调域忠实性制约条件而Fc表示调型忠实性制约条件).在确定以烟台方言,博山方言为代表的三调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制约条件后,如:*”±U””±U”,*CONTOUR,*HH.HRM-IDENT-IO-T(R),RM-IDENT-IO-T(C),IDENT-IO- T(R), IDENT-IO- T(C),我们根据所提出的等级排列方式排列出了适用于这两种方言的等级排列,并运用等级排列对其两字组变调的模式进行了优选论的解释.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这些制约条件同样适用于山东方言中其他三调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模式的解释,所不同的是等级排列方式的不同.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优选论中所阐述的制约条件的普遍性以及类型学意义.至此,山东三调方言连读变调模式得到了较满意的音系学解释.

山东三调方言 连读变调模式 优选论 调域制约条件 调型制约条件 等级排列 类型学意义

翟红华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国内会议

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

福州

中文

213-213

2011-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