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贫困大学生:一种社会建构

  将贫困大学生的身份确认与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挂钩,体现了教育中普遍盛行的试图借助技术客观地解决问题的偏向。也正是在这里,大学生被紧紧地与其家庭捆绑在一起。然而,由于自尊、自立、自强的教育理念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完全被忽视,家庭的经济贫困最终频繁地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与文化贫困。事实上,现在的“贫困大学生”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基于大学生应当依其家庭状况采取适当的生存策略的考虑。而如果承认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恒产有恒心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办法在经济上自立,而且在法律上已经成年,社会不应再期望他们依赖家庭生活,就必须将所有大学生界定为贫困大学生,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贫困大学生 资助体系 身份认定 社会建构

康永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京,100875

国内会议

“农村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48-256

2011-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