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性学研究在民俗学中的位置--跨学科民俗文化探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性学、民俗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西方新学科渐为中国所识.性学就是在当时西方,于弗洛伊德、霭理士等出现之后,“近世而始有人创说也” (潘光旦语).20世纪之初,张竞生是把性学引入美学、民俗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无论在任“北大风俗调查会”主任委员时列出30多项风俗调查里,或在《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中,张均把性学列为美学、民俗学的组成部分.周作人当年在北大和民俗学同仁发起收集民间荤歌谣行动,写出《猥亵的歌谣》作为“收集民间荤歌谣的广告”.使“非习惯地说及性的歌谣”在民俗学上占不可忽视的席位.顾颉刚在“北大歌谣研究会”里,編辑出版了《吴歌集》,是“‘歌谣店’开张七八年来第一件大事”(刘半农语).《吴歌集》便收集丰富的荤歌谣多种.潘光旦早在青年时代就写出为梁启超深为赏识的《冯小青考》,很早就从古代中国少女的“影恋”现象里研究了涉及自恋、同性恋等性学亚文化项目.在跨学科民俗文化研究里,先驱们很早就看到性学在民俗学中的位置.当前海峡两岸,从大陆的李银河、刘达临、潘绥铭、江晓原等,到台湾的王秋桂、王三庆、彭小妍、陈益源等,到法国的陈庆浩、日本的王孝廉、美国的阮芳斌等等,对民俗学中包含的性学內涵在研究上卓有成绩.本论文是沿着先驱者和海峡两岸、海外学人研究同仁的足迹进入性学在民俗学所占位置研究园地.

文化专题研究 民俗文化 论性学研究 角色定位

陈有升

北京·中国俗文学学会

国内会议

2010海峡两岸民俗暨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台湾

中文

149-155

2010-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