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应用于科技考古研究:认识、探索和前景展望

近年来,所谓非传统同位素(’non-traditional”isotope systems)地球化学方法,在科技考古领域的应用正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像铜、锌、锡等同位素分析,对于土壤过程、金属来源、以及艺术品真伪鉴定等课题研究,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有力工具(Marechal et al.,1999; Zhu et al.,2000; Nickel et al.,2012).其中,铜同位素特别受到科技考古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在古代金属冶炼和铸造的高温过程中,铜同位素并不存在分馏(Gale et al.,1999; Mattielli et a1.,2006),所以可以通过古代青铜遗物的分析追踪其使用的铜金属矿产资源的具体矿物种类,例如是孔雀石还是自然铜(Jin et a1.,2012).低温成矿过程形成的氧化铜(δ65Cu >1‰)和自然铜(δ65Cu为0.1-0.3‰左右)有相对有较大的同位素变化范围,也区别于硫化物铜(δ65Cu <0‰),因此铜同位素对于确定古代青铜器冶炼所用的资源类型有重要应用前景.

金正耀 李功 朱祥坤 朱炳泉 汪常明 阎立峰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实验室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科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系 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实验室;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国内会议

2012年全国同位素地质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学术讨论会

厦门

中文

31-31

2012-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