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本文提出“公共事件科普”概念,指出公共事件科普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并从“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做出分析。对公共事件性科普的思考与研究,有利于拓宽当前科学传播研究的范畴,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用和效率,使科学传播真正做到传播者与受众的主体间性的良性互动。故而,需要得到更多进行科学传播研究的学者和从事具体科普工作人员的关注和思考。
公共事件 科普事业 科学传播 机理分析
谢莉娇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北京100084
国内会议
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沈阳
中文
261-266
2009-06-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