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与均衡--《周易》的和谐思想
《周易》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经过后儒的解释,便成了儒家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了重要地位。《周易》分“经”和“传”。“经”是用来占筮和对占筮的记录,据说是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传”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对“经”的解释。《周易》的“经”和“传”都很奇特:“经”的部分是由阴爻(--)和阳爻(—)的不同序列为一组而组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和与之相应的卦爻辞两种符号系统构成的,这在中国和世界所有的典籍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杨雄的《太玄》是对它的模仿)。“传”则是既不离开“经”的卦画符号空谈义理,又不止于卦画符号仅谈象数,而是通过对象数的分析引申出儒家的思想主张。“太和”是《周易》的最高理想,“中正”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保证和道德基础。强调均衡是《周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周易》主张每个统一体都应该包括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而不应只由一种事物或两种性质相同的事物组成。并且两个方面必须相感、相应、相交、相融。
《周易》 和谐思想 儒家中正 辩证均衡
陈战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国内会议
甘肃天水
中文
127-134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