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通南巴地区深层碳酸盐岩裂缝发育特征与力学机制

  通南巴构造带位于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带的构造叠合区,受多期不同方向应力场叠加作用.该区裂缝型储层主要分布在3500m以下嘉二段灰色砂屑白云岩和飞三段灰色(鲕)粒灰岩中.通过FMI成像测井可以确定储层中有效缝产状,裂缝角度在60° ~90°之间,以高角度缝为主;裂缝高度主要在1~5m,最大可达9m,裂缝发育规模较大;裂缝走向为近东西向.FMI成像测井诱导缝走向和地层倾角测井确定的井眼崩落方向确定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揭示现今储层有效裂缝主要受控于现今地应力作用的结果.测井资料和酸化压裂测试资料计算的地应力表明,该区嘉二段和飞三段主要是Ⅲ类地应力,垂向应力为中间地应力,揭示了通南巴地区多期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主要以高角度缝为主的力学机制.

裂缝性油田 成像测井 岩石力学 构造特征

张元春 邹华耀 李平平 陈加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全国石油工程理论与技术论坛暨第六次全国深层岩石力学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307-310

2009-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