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漢字字體规範數據庫(HNG)的現状

  HNG为了给各种目的利用者提供关于汉字字体和字体规范的情报,因而将“石琢汉字字体资料”在网上公开了汉字数据库。到2009年3月为止,可检索到各时代、各地区的62份文献里出现的4554种字体,432 596字。上述的石塚等(2005)中,记述了中国初唐汉字字体标准的存在和该标准在晚唐的开成石经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成为的宋版。一方面,在日本,初唐标准字体成为日本的标准字体。中国的标准字体虽然变化了,但基本上维持到了近代的活版印刷文化开始为止。即使文献、数据量增加此观点是不会变的。另外,数据库还显示了初唐标准字体出现为止,中国南北朝、隋文献的标准字体和中国周边民族的汉字文献的标准字体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从日本上代到近世初期的汉字文献里的标准字体。此外,还有意识地与私人文献等作了对比,通过异体字率证明了标准文献里确实有标准字体,私人文献里字体的标准度相对弱小。而且这和书里的数据的倾向是一致的。从而证明了在区分文献的性质的时候汉字字体的观点是有效的。<br>  本稿讲述了HNG自身虽然没有得出确实可靠的结论,但以敦煌抄本为例证实了这是有发展性的题目。在中国,从4世纪到11世纪出现了4万多的汉文抄本,随着宋版的权威地位的确立,之前的抄本在不断消失。此事影响很大,这些抄本作为各领域的基本资料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己无需多言。只是敦煌汉文抄本的定位尚未做好。本稿利用HNG,从汉字字体的观点来定位敦煌汉文抄本。由于敦煌抄本初唐宫廷写经的存在,可以确认当时已有标准字体的存在。与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标准的对比及隋代标准字体的确认还没有十分的把握。敦煌抄本也不能反映标准字体是在唐代后期变化为开成石经体的。与日本正仓院本等对比可以从中摸索出敦煌写本的线索。

汉字字体 数据库 评价标准 历史演变

石塚晴通 唐煒

日本·北海道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

西宁

中文

130-139

2009-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