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及种群动态:基于种群和景观遗传学分析的证据
不同斑块之间的空间动态(基因流、迁移和扩散模式)是分子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最濒危的动物——大熊猫的相关数据却很少,而且存在争议.对小相岭和大相岭这些大熊猫隔离程度最高的地区调查研究大熊猫的濒危机制,发现大渡河是自然屏障,108国道是后来的人工障碍,这些因素导致了生境丧失;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大熊猫种群基因流动和自由散布显著减少.研究确认了存在一些潜在的在不同斑块之间迁移的个体,说明近期在生境破碎化的形势下,仍然有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殖关联、进化适应和对隔离的对策及相应活动.此外,根据对种群和景观遗传学的分析,我们明显发现散布的异质性、不同的空间基因分布、基于雄性偏倚的散布.特别是在小相岭地区,那里有不同的生境质量、景观特征、避免近亲繁殖机制、种内竞争等因素,每一个斑块都经受了长期的人类活动形成的压力.这些结果对大熊猫保护至关重要,增加不同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是当前最紧要的保护策略.
朱立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9-90
2009-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