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河川栖地型态研析
本研究以卑南溪、高屏溪与筏子溪为研究对象,仿真河川流况及栖地型态之变化,研究方法以二维河川栖地模式(River-2D)为演算核心,对台湾栖地环境型态做定量的描述;并以台湾鱼类地理分区为基础,首先针对卑南溪与高屏溪研究河段的特有淡水鱼种栖息的水域环境条件加以探讨,对于河川型态与栖地分布情况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卑南溪于流量40m3/s至流量100m3/s,高屏溪于流量40m3/s至150m3/s,其四种栖地(深潭、浅滩、深流、缓流)类型分布比例较平均,栖地组成相对稳定。以栖地多样性角度而言,两河段分别于流量60m3/s及30m3/s下,四种栖地类型的分布比例最为平均,故此两流量下拥有较有利于鱼类的繁衍与成长之水域环境。此外,对于筏子溪考虑四种不同的束缩河道型态,而四种束缩河宽研究结果显示,不分鱼种,在低流量时期各种河型的权重可使用面积( WUA,Weighting Usable Area)值很接近,从原始河道曲线看出在流量125m3/s前权重可使用面积值是上升的,流量125m3/s之后权重可使用面积值开始下降,束缩比例愈大的河型,其权重可使用面积值下降得愈快,流量愈大,束缩对栖地的影响愈大,因此本研究认为河流应保留其高滩地,河宽应保留其天然的宽度,不应束缩。
河川生态 二维河川栖地模式 定量分析 台湾
吴瑞贤 温博文 陈芳瑜 王永琳
台湾“中央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台湾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305-319
200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