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

  汶川”5· 12”大地震不仅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而且在整个核心区内形成了104处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其中堵塞规模最大、潜在危害最高、也最容易再次诱发堰塞湖内次生灾害的当属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大型滑坡堵江堰塞湖。本文阐述了唐家山堰塞坝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形态特征以及地质结构特点,对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唐家山堰塞坝的稳定性及可能的溃坝模式进行了研究。

堰塞坝 地质结构 滑坡堵江机制 稳定性分析 溃坝模式

胡卸文 黄润秋 施裕兵 吕小平 朱海勇 汪雪瑞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灾害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灾害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工程分院,成都610072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

国内会议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专题学术讨论会

成都

中文

1088-1096

2009-04-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