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应用分子遗传标记探讨群落水平种群空间格局形成

  种群个体在群落中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构成了种群空间格局。传统上对于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研究在于探讨格局形式(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等)及其相关(或可能)的环境互作作用,不涉及个体遗传关系及其在揭示种群空间格局形成和环境互作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无法在群落水平上衔接种群空间格局的外在表现和内在遗传机制。近年来,随着各种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对物种基因的挖掘,我们可以一来利用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个体亲缘关系的判定,探讨花粉流和种子流的来源、大小,(同型)个体竞争排斥等;二来从相关基因角度探讨群落水平下的环境选择——个体适应,揭示种群空间格局形成微生境适应性。为此本文从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花粉流、种子流、基因一生境一格局四个方面对现有相关种群在群落水平上格局形成研究进行了述评,为更深入的群落水平种群空间格局形成机制研究打下基础。

群落特征 空间格局 遗传多样性 分子遗传标记

WANG Zhengfeng 王峥峰 ,YE Wanhui 叶万辉 CAO Honglin 曹洪麟 LIAN Juyu 练琚愉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ty,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

浙江金华

中文

216-223

2008-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