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互补结构与中国绘画的前途--关于“绿色绘画”的略想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早已既成的历史存在。这两大体系之间的互相了解、研究和互相取长补短的历史使命还远没有完结,两者之间的完全融合并形成新的世界文化结构的历史条件还没有充分具备。笔者认为,近代以来,一种是以守旧面目出现的对传统主线的偏离,一种是以创新面目出现的对传统主线的偏离,这两种倾向,造成了中国绘画的迷茫。而西方现代绘画也有自己的困惑,西方现代绘画诸流派是西方社会和西方绘画史的合乎逻辑的产物。文艺复兴以后写实主义的登峰造极又导致了新的否定—印象派以后诸现代流派的反叛。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大摆动,正是西方绘画发展史的突出特征,有其自身的内在必然性。笔者提出了传统精神与未来潮流的汇合点—“回归自然”,“回归自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世界未来潮流的汇合点。正是在这个汇合点上,未来的中国绘画可以站稳脚跟,走向世界。正像绿色植物在维护生态平衡的环保工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一样,这种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有机和谐为内在意蕴的未来中国画,对于维护人们的精神平衡,造就一种以和谐、自由的审美境界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想见的。笔者将尚未出现、但有可能出现的风格称之为“绿色绘画”。

美术事业 绿色绘画 艺术表达 文化互补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

国内会议

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3-28

2009-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