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中国初期(1949-1979)上海油画的地域特色

  谈到新中国初期的上海油画发展,就不得不提一所学校——上海美专。上海美专的历程是上海的缩影。该校办学的道路是曲折的,根据国务院“办完为止”的精神,1965年7月,上海美专唯一一届本科生毕业,这就意味着该校的寿终正寝。但是,上海有关部门为保存学校这支美术骨干队伍,9月组建了“上海市油画雕塑创作室”,这在全国属于首创,于是顺理成章,学校油画系、雕塑系教师全部转入创作室,还包括几名优秀毕业生。转入人员中有油画系的邱瑞敏,魏景山,雕塑系的严友人,和油雕训练班的王永强,吴慧明,陈逸飞等。他们属于上海美校最早的毕业生,对上海美术有着很大贡献。油雕室在创作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为上海油画雕塑院。1972年,文革时期调入擅长历史画的萧峰(留苏)、宋韧(毕业于中央美院)等,主题性创作水平达到高峰。这时在上海的著名油画家还有朱膺(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廖炯模、张定钊(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王劫音、凌启宁、夏葆元、黄英浩、步欣农、陈创洛等。他们在民族化与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到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油画家已形成一支包含老中青三代人的可观的力量。

油画事业 美术学校 地域特色 教育实践 上海市

潘耀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国内会议

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467-472

2009-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