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美国嬉皮士运动看中国当代青少年思想教育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社会情绪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可以透过大众文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反映出来,比如,年轻人对“超女”的狂热追捧,网络上所谓“愤青”的出现等等。比较一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可以看出两者些许的相似性。中国当代青少年所具有嬉皮士倾向及消极影响,道德价值判断较为混乱,对享乐主义比较推崇,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中国出现的亚嬉皮士现象,不仅与青少年的年龄段有很大的关联,也与其猎奇、虚荣和享乐心理息息相关。这很可能会催生青年人的不良习气,严重的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因此需要予以正确对待,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加以科学引导,遏制和消解其消极影响。首先,赋予“人文关怀”更广泛的教育内涵。再次,避免媒体的媚俗化倾向,赋予大众传媒更大的社会责任。最后,更新观念,赋予教育形式和方法以多样性、针对性的创新。

中国青少年 思想教育 美国嬉皮士运动 政策措施

张雪凤 王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内会议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369-372

2009-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