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福建某河流甲藻水华与污染指标的关系

  2009年1~2月份,在福建某河流发现大面积水华,河水呈深褐色。经对气温、水温、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4 -N)、总氮(TN)、总磷(TP)以及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等因子的监测,发现水中有甲藻、隐藻、硅藻、绿藻、蓝藻、裸藻和其它常见种,其中优势种为佩氏拟多甲藻(Pefidiniopsis penardii sp.),细胞密度为0.1~333×105 cell/L.水体营养盐丰富,总氮浓度为2.50~8.65mg/L、总磷浓度为0.09~1.15 mg/L。另外,pH值、溶解氧异常升高,水华反反复复持续时间一个多月。经相关分析,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气温、pH值和总氮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3,p=0.027)、(r=0.327,p=0.025)、(r=0.316,p =0.030),显著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水温相关系数为(r=-0.4894,p=0.008),非常显著负相关。结果显示,pH值和溶解氧升高是甲藻水华产生的表征现象,总氮可能是本次甲藻水华生长的限制因子,面气温和水温的变化既是甲藻水华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但超过甲藻适宜的生长温度对其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调查区干旱、少雨、梯级电站过密等因素所导致的水流速过缓,加上足够的营养盐和合适的温度,促使本次拟多甲藻水华的发生。

河流污染 富营养化 甲藻水华 污染指标

陈宁 边归国 胡征宇 刘国祥

福建省环境保护局 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2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武汉

中文

1010-1014

2009-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