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滇中“7·02”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和成因分析

针对2008年7月2日凌晨滇中暴雨个例,采用逐时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Barnus带通滤波方法及NCEP/NCAR 1°×1°格点资料分析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高层的干冷空气入侵,低层的增湿增暖,形成了强的对流不稳定区,低层中尺度气旋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中尺度扰动及低空西南气流在地面静止锋上被迫抬升,引起凝结和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是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卫星云图分析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为两个对流单体合并加强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暴雨过程期间,雷达回波PPI上涡旋带状回波结构特征明显,并有雷暴钩状回波出现、VPPI上显示为典型的气旋式旋转的”S”零线、”牛眼”速度中心结构;VWP垂直风廓线显示,强降水时段暴雨区的风场自低层到高层由西南风呈顺时针旋转至西北风,表明低层有深厚的暖湿水汽抬升,高层西北风辐散下沉.由地基GPS遥感水汽探测技术反演的大气可降水总量在降雨开始前的急升反映了水汽大量积累的过程,在分析大尺度环境场的水汽输送时,配合高时效的大气水汽GPS资料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大气的水汽条件;中尺度滤波方法可以获得大尺度环境场中所没有的中尺度系统.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特征 机制分析

许美玲 郭荣芬 朱莉 闵颖

云南省气象台,昆明650034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59-69

2008-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