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4年7月华北低涡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首先利用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云图资料,对2004年7月11-12日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局地大暴雨个例进行了观测分析;接着又用MM5V3.7模式对大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成功的模拟结果对该暴雨进行详细诊断分析,并针对地形做敏感实验.通过观测分析和细网格模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华北低涡的结构认识和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观测分析表明:200 hPa西风槽、500 hPa华北低涡和中低层偏东风,是这场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云图上可以看到太行山地形阻挡,使得中小尺度云团长时间维持,造成太行山东麓出现大暴雨.模拟结果表明: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太行山东簏的强降水区.暴雨区在位涡正压项的高值区东北侧,位涡斜压项在落区和强度方面是很好的预报参考指标,高位涡下传与低相对湿度区配合,存在“干侵入”现象.湿位涡对低涡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暴雨加强,正湿位涡叠置在负湿位涡之上,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湿位涡中MPV1和MPV2的发展演变与暴雨中心演变基本一致,MPV1的零等值线位置演变与降水强弱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落区位于MPV1零等值线内偏暖侧;正MPV2的移动可示踪着低涡的活动,暴雨落在MPV2移动方向右侧的锋区里.当地形高度降低为原地形的40%后,降水落区偏东、强度明显减弱,低层偏东风加强,上升气流减弱,物理量如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东移较快.

heavy rain model MM5 helicity PV MPV

田秀霞 邵爱梅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河北省邯郸市气象局,邯郸05600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研讨会

武汉

中文

243-254

2008-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