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山西低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采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1°×1°),对2005年7月1日20时至2日20时(北京时)发生在山西的一次低涡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是受500 hPa高空槽、副高以及中尺度低涡等有利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利用数值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探讨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特征和机理,指出中低层中尺度涡旋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湿位涡诊断表明:强降水发生时,暴雨区上空低层是不稳定区,湿位涡负中心出现在暴雨中心附近,且对流不稳定性远大于湿斜压性,该环境大气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地形的敏感试验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
low vortex heavy rainfall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ming mechanism
崔粉娥 王咏青 狄利华
河北省秦皇岛市气象局,秦皇岛 0660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 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衢州 324000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527-535
2008-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