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湿涝胁迫对花生不同种质生长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研究了营养生长末期至开花期根部淹没处理对18个不同耐涝性花生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涝使得多数品种株高降低,单株分枝数、总果数与饱果数减少,而果、仁生长得以促进且饱满度提高。经过湿涝处理后,基于性状变化的品种聚类结果与基于产量变化的品种耐涝性分类有较高统一性(18个品种可归类为6个性状变化类型),又有一定差异性,亦即多数湿涝敏感品种(HS、S类型)的果、仁数量或重量性状不同步变化,而经过湿涝生态压力选择选育的绝大多数耐性品种(HT类型)表现为株型变小,果、仁数量或重量性状同步增长,且饱满度提高。说明耐湿涝生态育种是有成效的。湿涝时耐性品种植株矮化,有可能减轻养分的无效消耗而更多地向生殖器官分配,这对果、仁的生长有利。因此,湿涝后植株矮化可能是适应性调节,而非危害的表现。湿涝胁迫的本质之一是缺氧引起生理失调。在需水较多的生育期(营养生长末期至开花期),只要有流水通过且花生植株顶部不被淹没,湿涝的影响是有限的,对多数耐涝品种甚至促进果仁发育。因此,对于花生受洪涝灾害影响的评估,应该因湿涝程度、发育时期、品种耐性而异。

花生 种质资源 耐湿涝性 生长发育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刘登望 李林 邹冬生 余培玉

湖南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 湖南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湖南长沙410007

国内会议

海峡两岸花生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361-369

2009-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