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内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内阁最早出现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内阁的地位只是皇帝的秘书,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而已,而内阁制度的雏形则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形成,此时的内阁开始掌握了一些实权。但是中国早期的内阁制度中,内阁成员都是大学士头衔,到了万历时期,张居正成为第一个内阁首辅之后,明朝的内阁就开始具备现代内阁的雏形了。<br> 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内阁大学士官居正五品。<br> 内阁从形成时的秘书、顾问之职到实掌大权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br> 洪武时期朱元璋仿前朝设立丞相之制,在洪武十三年正月,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遂撤销中书省。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大权独揽。但皇帝也不可能亲自处理每件事情,随之设立内阁;永乐时期内阁形成制度,但官位依旧是五品;洪熙、宣德时期地位开始上升;正统时期以后内阁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嘉靖以后,则“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俨然是宰相之职。<br> 由此说明,明代在朱元璋称帝后,设立丞相制到废除丞相制,仅用了13年的时间。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起来的内阁,到明朝灭,经过260多年,内阁并不是完全适应的辅政体制。在高度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下,许多老矛盾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封建辅政制度仍处在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
内阁制度 君主专制 辅政体制 历史演变 明代时期
尚东红
昌平区十三陵特区长陵管理处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78-283
2009-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