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明朝科举制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过一些很好的制度为封建王朝服务,科举就是其中之一。它通过童试、乡试、会使、殿试层层考核,产生出大量的知识分子,给广大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从而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科举从隋朝产生到清朝末期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但作为一个时期存在的制度,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一旦在考试中获得高级学位,就有资格出任政府官员,“一生都可确保高级公职。他们享有的地位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但其头衔并不世袭传授。”一个靠公平竞争的、由哲学家来治理的国家,要比那些靠骄奢淫逸的世袭贵族治理的国家优越得多。

科举制度 历史地位 封建社会 明朝时期

王知音

昌平区十三陵特区长陵管理处

国内会议

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325-328

2009-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