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语教育中的曹靖华--我国的曹靖华研究一瞥
中国的“曹靖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曹靖华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首批以“书”、“册”形式出版的汇总性成果集中出现在曹老的故乡河南省卢氏县。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国的“曹靖华研究”已初具规模:积累了一批成果,拥有了一批研究者。成果一文集和传记两种形式的文本为主,研究者分为两种类型,即血缘型和非血缘型。血缘型的研究包括曹老的亲属(曹彭龄、曹苏玲、卢章谊)和曹老故乡(小概念的卢氏县和大概念的河南省)的人士(冷柯、张羽、李啸东等)。非血缘型的研究来自不同的领域,学院派特点教浓,象北京大学、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单位。迄今为止,尽管仍未出现研究曹靖华的全国性的常设机构,但是“曹靖华研究”仍然能够发展下去。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曹靖华研究”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展开和推进:一、曹靖华翻译思想研究,二、曹靖华与中俄文学、文化交流,三、曹靖华与俄罗斯文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四、曹靖华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
曹靖华 人物形象 著作研究 俄语教育
查晓燕
北京大学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89-93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