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建国以来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变迁

  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编写,绝非某个学者的个人事业,而是整个俄罗斯文学界学术成就的体现。如果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就无法产生一部较完善的文学史教材;如果不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写出的文学史教材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而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原则、体例和思路,固然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有机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学史的编写,也不可能不渗透社会政治因素。中国建国以来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变迁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br>  按照学术自身发展和社会政治发展同时兼顾的原则,笔者认为,建国以来俄罗斯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br>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79年)可以称为“引进”阶段,也可以称为“学徒”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新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没有自主编写俄罗斯文学史的能力,只能从俄罗斯引进现成的教材。<br>  第二个时期(1979年-1991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或者称为“出师”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人开始独立撰写俄罗斯文学史,并能对苏联文学史模式采取反思的态度。<br>  第三个时期(1991年至今)可以称为“多元”阶段,或者称为“争鸣”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俄罗斯文学界老新两代研究者形成学术观点上的分歧,甚至对峙,俄罗斯文学研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俄罗斯文学史的写作呈现个人化特征。

高等学校 俄罗斯文学史 教材编写 历史演变

刘涛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182-186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