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这些年来,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为了在定居地生存和发展,东南亚华人面对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相去甚远的各种民族语言,都必须从头学起,才能和本地人交往,如今,他们都是双语人或多语人。这种从单语(方言母语)到双语(兼用当地语)到多语(多种汉语方言和多种当地语言)的转换演变过程,是东南亚华人语言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最佳研究内容。研究这些多元的语言文化现象,都必须从调查华人社区的语言生活入手,联系该国、该地、该族群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状况加以具体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则应该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任何语言学的研究都离不开本体的研究,而语言本体的研究,尤其是以口语交往为主要形式的方言研究,都必须从调查入手。在调查的同时,应该注意进行比较研究。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对各种汉语方言及其通语(普通话)的特点有深切的了解。比较研究工作应该包括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在纵向方面,拿早期的语料和现存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在横向方面,可以拿海外方言和故地方言及所在地姐妹方言作比较。国外的语言学关注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已经有三四十年了。这不但因为发生学视角形成的谱系树语言分类法不能解释许多语言现象,而且因为现代社会里不同国家、民族和大大小小的族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如果说发生学的谱系树分类是语言纵向演变的研究的话,语言的接触则是横向作用的考察,从理论上和材料价值上说,二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东南亚华人的语言接触有替换型接触和渗透型接触两种类型。替换型主要表现在交际领域的萎缩乃至放弃而采用当地权威语言和强势语言。至于渗透型则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汉语方言存在一天,多语的渗透,主要是汉语通语的影响、外族语言的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研究东南亚华人语言的接触应该有两个重点。一是考察萎缩、替换型的接触演变过程及其表现形式,探讨造成替换的社会原因。这主要是外部的文化上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二是考察语言成分和系统所发生的渗透事实,从中探讨其演变规律,这是内部的语言变异的调查研究和归纳。
语言学 东南亚华人 比较分析 语言接触
李如龙
厦门大学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4-11
2008-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