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1978-2009年)
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社会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的工业化的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和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的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资金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农村金融组织 行政抽取机制 金融政策 市场逻辑
周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378-401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