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 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下降(y=-0.151x+1.453,R2=0.329,p<0.05),9t·h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成为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籽粒产量普遍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生物生产率、籽粒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最高苗、分蘖力和成穗率的相关程度则因试验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籽粒产量与群体干重、叶面积指数等群体指标的相关程度,开花期>拔节期>苗期.高产田在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到了开花期,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高产田,且个体质量也更高,着重反映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指标上。根据上述结果和四川盆地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阶段指标和关键技术.

小麦 超高产 技术途径 弱光照生态区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李生荣 黄辉跃 王常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绵阳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内江641000 简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四川简阳641400

国内会议

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94-103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