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种植管理模式对麦田土壤水、氮变化及小麦水氮利用的影响

  为探索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优化种植管理模式,于2009-2011年在河南省温县高产区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当前农民习惯管理模式(FM)和调整模式(AM1)、调整模式(AM2),研究了不同种植管理模式下麦田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变化动态,及其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管理模式条件下,土壤水分随土壤层次加深呈增加的趋势,而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相反的趋势,与农民种植管理模式相比,调整模式条件下,冬前和返青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期以后较高,迎合了拔节后小麦对水分消耗过多的需求;由于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施氮量较大、且全部底施,在越冬和返青期不同土壤层次硝态氮含量均高于调整模式,而后者采用底施和拔节期并重的施氮方式在拔节和开花期各层次硝态氮含量较高,可以满足小麦穗花发育和籽粒灌浆对氮素的需求.与常规种植管理模式相比,调整模式1由于降低了水分灌溉量,深耕耙耱又减少了表层水分蒸发,满足了小麦生育后期对水分和氮营养的需求,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1.7%(2009年)、5.15%(2010年),且水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得到提高.研究表明,该模式可作为当前河南小麦生产的种植管理模式.

冬小麦 种植管理模式 土壤水分 硝态氮含量 水分利用率 氮肥利用效率

张秋丽 朱云集 王振峰 郭天财 谢迎新 王晨阳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国内会议

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02-209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