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后期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和产量效应

  抗旱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是黄淮麦区小麦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本试验于2009-2010年在自动控制干旱棚内水泥池里模拟进行,足墒播种的前提下拔节之后完全控制降雨并于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进行不同补充灌水处理,研究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补充灌水量对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着补充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充分灌溉和75%灌溉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它们与25%灌水和不灌水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75%灌溉量在扬花期和灌浆中期旗叶光合速率(Pn)都最高,在灌浆初期稍低于充分灌溉,但二者差异并不显著,而75%和充分灌溉的处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灌水量越大对花后小麦旗叶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影响越大,75%和充分灌溉的处理与其它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75%和充分灌溉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75%灌溉量处理旗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小麦成产三要素更协调,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在足墒播种和返青前具有较好土壤墒情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3次补充灌水以每次562.5 m3·hm-2灌溉量的处理光合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佳,说明合理的灌水量可以实现高产和水分高效的协调一致.

灌水量 生育中后期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李向东 张德奇 王汉芳 吕凤荣 邵运辉 方保停 岳俊芹 马富举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

国内会议

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10-215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