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老子》:道的历史性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巴门尼德用”是”(τοον)表示世界的最高本体,从那开始,希腊人就把理论的关注点从”水”、”无定”、”气”等具体的世界本原(αρκη,又译”始基”)转到普遍的世界本体上来。在中国,大约同时甚至更早,就有老子用”道”来代替”天””帝”等宗教性的最高概念,指万物的根据。但是,”道”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后来的古代中国学者习惯意会和描述,而不愿诉诸具有逻辑性的表达方式,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需继续解读。近代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的哲学概念,并用以界说古代学术思想,由此引起老子的道究竟是”本原”还是”本体”,”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本文就《老子》中道的历史性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老子》 历史性 学术思想 表达方式 道学理论

蒋重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国内会议

”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41-46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