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展--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科建设为讨论重点
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多数史学研究者经过思想改造运动,接受了唯物史观,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50年代,一些高校仍在开设文化史课程,文化史研究虽没有中断,但较之民国年间,已是明显降温.进入60年代后,与文化史相关的学科,如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综合性的文化史研究则陷入停滞.文化史连同其研究者一起,受人轻视和歧视.结果,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文化史课题鲜有人问津,文化史课程从大学里消失.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始有所改变.本文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科建设为讨论重点,首先描述了复兴之路的两个阶段,然后分析了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向,解释了文化史是什么.
中国文化史 学科建设 思想意识 时代背景
张昭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31-356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