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代烽燧的初步研究
居延,先秦时称“弱水流沙”,秦汉以后始称“居延”。据考证,“居延”为匈奴语,是“天池”或“幽隐”之意。《书·禹贡》记大禹治水,为疏通九浚大川,曾“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即今日之额济纳河,“合黎”应为河西走廊以北的合黎山,“流沙”则为居延泽。烽燧,又称亭燧,以候望举烽报警而得名,是边塞防线上的最小建制单位。目前,在居延地区发现的汉代烽燧近百座,相关的汉代遗址还有古城三座、障城八座。这些烽燧和障城,因据分布地域和地形地貌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构筑和排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往对于烽燧使用功能的探讨较为鲜少,经过对居延地区部分烽燧的发掘后,我们可以对居延汉代烽燧的结构和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近百年来,居延地区的考古工作在前后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1998年至2002年联合考古队的调查、测绘及发掘工作,使得居延汉代塞防设施的面貌渐趋明了。
居延地区 汉代烽燧 汉代遗址 塞防设施 考古学
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9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