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小封堵器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活性变化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大小封堵器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ASD患者,按照封堵器大小分为两组,即<15 mm组(n=78)和>30 mm组(n=4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封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2、3、7日及1、3月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D-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浓度。结论:ASD封堵术后即刻引起血小板活化,术后3日最明显,至术后1周恢复术前水平;凝血系统术后即刻激活最明显,至术后3月恢复术前水平;纤溶系统术后即刻继发性激活最明显,但是至术后3日恢复至术前水平;抗凝血系统术后活性降低;最终导致ASD封堵器植入术后早期血液凝固性的增加。并且ASD封堵术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与封堵器大小无关。
封堵器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血小板活化 纤溶系统
王毅 覃军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400037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47-147
2012-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