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血压的预测价值
血压是患者体格检查中的基本指标,且血压可以随着患者生理节律和生理心理状态发生波动。目前可采用动态血压监控仪记录患者在日常活动情况下全天的血压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夜间睡眠时血压只需要满足休息状态下靶器官的最低灌注,故可下降10%~20%。1988年,O”Brien等首先提出血压生理节律异常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程度低且多见卒中,并提出了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的说法。但随后的针对高血压患者和普通人群的研究中只有部分研究证实了夜间高血压和不良预后之间的联系。而且,对这些研究的结果很难进行统一解读。首先,阳性结果所依据的非杓型血压的判定标准主观性很强,在各研究中并不一致。如果将夜间血压下降程度作为连续变量加以统计分析,则所得结果不同。其次,在一些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并非是随机化选择病例。第三,大多数试验设计是断层的,根据Hill标准,因果之间的联系证据很弱。最后,夜间血压值、夜间血压下降状态和临床事件结果的相关性研究中,往往没有根据白天血压或24小时血压情况对夜间血压值进行校正。本文总结了多个高血压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人群研究,目的是评估夜间血压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
夜间血压 预测价值 临床转归
孔祥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80-183
2012-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