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学的性别差异:欧洲心脏病学会工作组的共识文件

  心血管疾病(CVD)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致女性死亡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约占32%,在男性这个比例约占27%。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一些,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占54%,而男性约占43%。缺血性心脏病(IHD),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一个致死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等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和预防手段的逐步完善,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人群中并未出现;而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由于女性预期寿命要长于男性,因此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会进一步升高。目前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预防与诊治已引起全球心血管专家的高度重视。女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病理生理和危险因素方面与男性有哪些差异,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发表共识文件,以促使更好地理解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学过程,进一步推动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本文结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工作组的共识文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病理学、性别差异及临床治疗做一论述。

缺血性心脏病 病理学 性别差异 临床治疗

鄢华 朱国英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国内会议

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195-198

2012-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