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无明显心脏病的猝死患者评价

  1997年Braunwald提出并完善了心脏性猝死(SCD)的定义,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将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1小时之内发生的不可预料的自然死亡定义为SCD.无明显心脏病的猝死多与结构和(或)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这些突变增加了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引起了人们对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的细胞及亚细胞病理生理机制的极大关注.一系列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Brugada综合征和儿茶酚胺型多形性室速等,虽然没有明显的心脏结构改变,也可导致SCD.钾通道、钠通道和释放肌肉收缩必需的钙离子的肌浆网Ryanodine受体异常可导致正常的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文将对无明显心脏病猝死病因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征、危险评估和诊断进行评价。

心脏性猝死 临床特征 危险评估 诊断评价

陈泗林 刘烈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247-250

2012-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